【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险资入市新政出台 设专项产品防“野蛮人”
陈晶晶、曹驰
监管层多次公开表态,将险资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推上舆论风口,持续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维护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多位专业人士认为,上述举措对险资入市敞开了大门,通过专项产品不纳入险企的权益投资,可防止之前“野蛮人”现象。由此,险资本来对标的选择就比较谨慎,监管放宽限制,债市和非标类资产估计行动的可能性不大。
险资迎政策利好
曾担任某寿险公司高管的人士认为,“虽然是以化解股票质押风险的名义,实质上是将险资请回到股市里。可以说给险资进入股市敞开了大门。关键在于以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的名义可以设立专项产品吸收险资进入股票市场,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这对于险资是重大利好,历史上对险资进入股市没有像这样宽松过。”
某大型保险资管公司专业人士认为,当下保险资金到期、资产规模持续提升、非标扩容受限,加上资管新规严控投资标的,权益类资产本身就是险资的重要选择,本次放开比例,险资正好可以加大配置之前心仪的包括股票在内的权益类资产,这对险资来说是好事。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4.92万亿元。其中,保险资金运用余额配置银行存款1.93万亿元,较年初下降22.42%;债券5.1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89%,占比34.5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18%,占比12.30%。
截止到2018年8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5.7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29%。银行存款2.16万亿元,占比13.75%;债券5.53万亿元,占比35.20%;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95万亿元,占比12.43%。可以看到,保险资金用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在逐渐上升。
某券商分析师认为,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主要是考虑到当前两条监管规定:一是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不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30%;二是单一股票账面余额不超过上季末总资产5%。对于大型上市险企而言这两个条件的空间都很大,是否纳入权益比例监管影响不大。主要是考虑到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可能权益类投资占比相对较高或者总资产规模较小,吸引或者鼓励中小保险公司的资金共同参与化解股押风险。
据悉,目前已有一家保险公司,通过接盘自身大股东手中一家上市公司股权,化解其股权质押比例高的风险。
入市路径及风险管控
多位专业人士认为,目前险资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质押风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保险公司或保险资管公司直接入市,加大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提高股权投资比例;二是发行资管产品,对接资本市场的部分基础资产,提供资金和流动性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院保险副主任朱俊生认为,在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同时,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不能小视,且部分险企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而保险资金通常有最低保证收益的要求,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因此,秉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以及加强防范风险的意识仍然非常重要。
上述分析师进一步指出,股价波动方面会是各家险企考虑的重点,虽然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但是必然会在IFRS9(新的会计准则)之下对部分公司利润造成波动。险资如通过持股达到长期股权投资条件按权益法入账,则可以绕开IFRS9的影响;或通过产品设计的方式,设立专项基金产品、类似转债基金或者与券商合作成立类固定收益型资管产品,同样可以一定程度减小净值波动的影响。
某保险资管公司项目经理认为,监管这次政策出台确实很大手笔,也是银保监会合并后首次明确鼓励险资救市。类似于2015年救市,应该会有大的险资领头开始介入。但是对于专项产品的设计,特别是标的公司的选择(估计初期还是以有国企背景的为主)以及退出方式,应该还是需要好好考虑。
“险资其实本来对标的选择就比较谨慎”,上述项目经理进一步认为,近一两年,不管是股市或债市,或是非标类产品,标的选择很严格。从目前情况来看,监管放宽限制,债市和非标类资产估计行动的可能性不大。股市的话,目前这个行情,险资现在大举进入可能性也不大,估计还是要看监管政策能不能把市场基本面稳下来。
某保险资管内部分析人士认为,在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同时,基于保险资金风控的要求,险资介入的股票可能是以“稳、大”为主,因此不排除加大大蓝筹白马股股票配置。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表现出‘类滞涨’,根据美林投资时钟,在滞涨区域最好的就是持有现金。而科技板块是成长板块,有国家政策支持。消费类板块有充足现金流,在熊市情况下,一般像这样有较充足现金流的公司能跑赢其他类行业。那么按照这个思路,股票类投资最好的就是有现金流汇款的公司。科技类和消费类、医药类都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和保险资金特性相匹配。”上述内部人士说。
多重限制激进投资
某保险资管公司专业人士认为,此次鼓励“救市”与2015年不同的是,从监管引导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所设的专项产品不纳入险企的权益投资,是为防止之前的“野蛮人”现象。
上述保险资管项目经理具体分析认为,“偿二代”下,承保高价值率产品、传统险销售将相对提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但是高预定利率产品、高现价产品等万能险激进型产品过度销售将显著降低偿付能力。此外,考虑到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投资配置高度相关,激进的股票投资将会降低偿付能力。权益类资产对保险公司偿付率影响比较大,影响到险资救市的可能性以及资金量。而设立专项产品则有点像非标产品中的明股实债,最后退出是要有明确规定的,险资资金只是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角色或者说提供长期的过桥资金,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野蛮人”行为。
实际上,2015年6月为了“救市”,监管放开一定投资比例之后,曾有一段险资大规模举牌上市公司从而引起巨大争议的过程。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间,股票市场共有273条举牌公告中,其中保险公司就有68条,占比1/4,消耗资金已经超过1700亿元。
2015年,共有36家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涉及银行、房地产、能源等多个行业,2016年逐渐下降为15家。
期间,万能险产品充当举牌资金的“弹药”,几乎独当举牌大任。保险公司通过销售大规模万能险,给予投保人高的回报来获取大量保费,使公司的资产规模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扩张。一些保险公司在投资端高比例投资权益资产、博取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狂飙突进之后,充当杠杆收购、举牌潮弹药库的险资,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质疑。
2016年下半年开始,原保监会提出“保险回归保障,保险业姓保,监管姓监”等要求,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保险回归本源。2016年末,证监会相关领导“野蛮人”言论,更是转变了保险业监管的风向。
此后,原保监会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进行严格监管险资,尤其2017年1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强对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重大股票投资行为的监管,防范个别公司的激进投资行为和集中度风险。关键不仅收回了在救市时放宽的险资投资比例,还明确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机构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新增投资部分必须使用自有资金。
数据显示, 2017年全年,保险公司仅有8项举牌公告。而2018年截至10月16日,仅有6起险资举牌事宜,涉及4家保险公司、5家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张国帅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