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食品认证需求激增,鱼龙混杂

零碳食品认证需求激增,鱼龙混杂
2022年07月12日 09:01 新京报

“双碳目标提出以前,找我们做碳足迹认证的国内食品企业数量只有一两位数,现在已经达到三位数。”国际认证机构SGS知识与管理服务事业群风险管理方案中心总经理岳庆松感叹道。

以2020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为起点,国内农业、食品业的碳足迹认证需求呈爆发式增长。随着首款碳中和牛奶、碳中和冰淇淋、碳中和奶粉、零碳蔬菜相继问世,使以往消费者看不见的企业减碳成果落地为产品包装上的认证标识,将行业竞争引向新的维度。

以上种种都给认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在零碳食品缺乏标准的情况下,有业内人士担忧部分企业会夸大减排效果,造成消费者误判。还有一些没有认证资质的机构以打擦边球的方式,为产品颁发“碳中和证书”。

“零碳”认证需求激增

身为国际认证机构SGS知识与管理服务事业群风险管理方案中心总经理,岳庆松早在七八年前就可以在海外市场买到带有碳标签的薯片、牛奶。当时SGS主要帮助一些跨国公司进行电子消费品在中国供应链企业的碳盘查和认证,找其做相关认证的国内企业总计只有几十家。2020年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后,找SGS寻求低碳解决方案的国内企业数量翻了百倍以上。目前SGS在做的国内碳足迹认证项目有几千个,其中食品企业项目达到上百个。

“这种爆发式的需求增长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机遇。相较于国内一些认证机构来说,我们在碳足迹认证的能力储备和人才储备上,具有一定领先性,源于在10年前就已经开展了碳相关的认证服务项目。”岳庆松对新京报记者说。

一款零碳食品的诞生,离不开碳盘查和碳中和认证过程。岳庆松将企业碳中和认证工作总结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碳盘查,二是核查认证。认证需要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颁发证书。碳盘查可由企业自行完成,由于盘查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因此盘查和核查工作的周期一般在2-3个月。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21年发布的《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显示,企业进行碳盘查首先要确定基准年排放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界定组织边界、明确温室气体种类、梳理相关活动,并评估活动层面的排放量。此外,不同非政府组织、机构和政府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和披露的标准多达数十种,进一步提升了盘查难度。

以雀巢碳中和奶粉为例,企业首先要进行基准年生命周期评估,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减排项目确保碳排放减少到符合标准的比例,这些项目包括有机农业,工厂采用100%清洁能源,使用含有生物基的包材等。在此基础上,通过高质量的碳抵消如植树项目等,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剩余的碳排放。最后经过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颁发证书。“整个过程完全按照标准执行,历时几年,且今后每年都要持续减碳及进行高质量的碳抵消,重复进行认证。”

产品缺乏统一标准

岳庆松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国内对于零碳农产品、碳中和食品的认证主要参考依据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4064温室气体排放标准、ISO14067产品碳足迹,以及英国的PAS2060碳中和核证来开展相关工作。

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的碳足迹认证更为复杂。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简称“南京国环”)是国内从事有机农产品、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的机构,总经理张纪兵告诉新京报记者,农业活动既是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开展碳盘查的难度在于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种类多,受气候变化、地理位置影响较大,不像工厂那样容易计算影响因素。此外,我国早在2013年就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但尚不包括农产品。

目前,国际上《2019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版》规定了农业温室气体计量方法,并给出了默认的计算参数。但张纪兵认为,该指南给出的默认计算参数仅是基于全球范围和较大区域尺度制定的,在计量国家或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拿出科学的模型方法,计算农田的土壤固碳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今年2月,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资助南京国环开展《食品农产品碳认证技术服务》科研项目,开展食品农产品碳认证制度研究。南京国环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完成《零碳负碳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规范》的研究;完成《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研究和备案;完成全省首批5家企业认证试点;推动新零售商盒马采信零碳农产品认证结果。

张纪兵说,南京国环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推出后,很多有机农产品企业表达出兴趣。不过由于机构认证标准不是国家认证标准,很难产生足够的影响力。鉴于以上原因,南京国环在开发这套标准时十分注重能否被市场采信,与盒马进行了很好的沟通。有了机构认证规范和结果落地,张纪兵预计五年到十年左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会建立。

颁证机构鱼龙混杂

“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和标准,例如没有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声称标准,一些企业很可能会夸大或不能真实反映减排效果,消费者也会无从判断或产生误判。”某外资食品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只有标准健全后,严格遵守标准的企业才会强化消费者信任,进而带来竞争优势。

据岳庆松了解,以前国内认证机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传统认证项目,例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由于碳足迹认证国内的市场需求少,国内机构也就没有投入太多的资源在这个服务上。2020年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低碳认证市场呈井喷式发展,许多国内机构都快速上线低碳认证服务,希望借助新热度获得一些机会。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认证工作一定要由独立第三方开展才具有权威性,认证机构在国内开展认证工作,需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备案,获得授权。目前很多客户不是特别懂,导致现在很多‘零碳’‘碳中和’食品证书不符合认证规范。”岳庆松说。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伊利“零碳牛奶”获得了国际检验认证机构必维集团(Bureau Veritas)颁发的碳中和核查声明(PAS2060),盒马零碳有机蔬菜包装上印有南京国环颁发的“零碳农产品”认证标签,雀巢碳中和奶粉证书由全球权威环保机构South Pole授予。另有一款山茶油声称实现“产品预先碳中和”,其“碳中和证明书”由某城市碳排放交易中心颁发。

盒马零碳有机蔬菜包装上贴有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标签。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摄盒马零碳有机蔬菜包装上贴有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标签。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摄

在张纪兵看来,在零碳食品、碳中和食品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认证机构可以采用国际标准,或者自己开发相关标准开展认证。目前行业内的争议点在于,一些机构未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认证资质,且不是独立第三方。比如,上述山茶油企业如果到给其颁证的碳排放交易中心购买碳汇,用以抵消相应数量的碳排放,双方会产生利益牵扯,而认证机构不允许与企业有商业联系和贸易往来。其所谓的“碳中和证明书”,实际上在打碳中和认证擦边球。

张纪兵认为,环保督察已经把部分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落实纳入督察范围,未来碳减排一定是必然趋势,包括农业、食品业、认证机构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在抢跑低碳赛道,“我们现在吃的食品有营养标签,将来也会有碳足迹标签。”

新京报2022年7月12日产经周刊《零碳食品来了》。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翟永军

农产品食品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